2023-03-22 阅读数:633
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。
——周恩来
近日,安徽省一高校知名教授在某中学做感恩讲座,目的是教育学生们学会感恩。因 PPT无法打开,该教授发表临时演讲。据当时在场的学生爆料,该教授说:
“青春期的孩子对性都好奇,喜欢异性没啥问题,但喜欢同性就有问题。”
“你要是没有考上大学,就只能和你小学初中的青梅竹马过一辈子;你要是考到合肥,全安徽的男人女人供你选择;你要是考到北京上海,全国的男人女人供你选择;你要是考到美国,全世界的男人女人供你选择……”
“学生们读书就是为了钱,不要谈什么理想抱负,因为,金钱就是力量,有钱就有一切。”
一位学生上台夺过话筒,慷慨激昂发言:“他的眼里只有钱!学习就是为了钱?崇洋媚外!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?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!”事件一经爆出,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,大家纷纷点赞这位同学的勇敢和正向价值观。
1. 什么是三观?
“我是谁?”
“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?”
“我可以为社会做些什么?”
三观一般而言是指世界观、价值观、人生观。
世界观—你怎么看待这个世界,比如,这是个充满人性阴暗面的世界,还是,世界很美好,到处都洋溢着正能量;
人生观——人活着是为了什么,比如,人应该为自己的家庭奉献一生,呵护家人的幸福美好;
价值观—你认为做什么是有意义的,比如,深入研究一门学术,挣钱买房等。
2. 三观是什么时候形成的?
在12岁到18岁,也就是青春期,是一个人三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。在这个阶段,青少年会引发“我是谁”“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”等一系列的思考。对应的心理学术语是“自我同一性”。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理论,认为青少年的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自我角色混乱,价值观和职业目标的确立标志着自我同一性的建立。如果自我同一性建立失败,则会出现自我同一性延缓的状态,导致青少年对于自我和未来的方向充满迷茫。
自我同一性,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,是指青少年的需要、情感、能力、目标、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,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,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,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。
3. 青少年可以怎样建立自己的三观?
青少年的三观建立,是基于同伴、家长、学校和社会的。
青少年的同伴交往趋于稳定,他们会潜意识把同伴作为一面“镜子”,反射出自己在同伴中的相对位置,逐步完善自我。因此,青少年可以在日常交往中,学会以同伴为镜,觉察和审视自己的行为和观念,有意识地做到取其精华、去其糟粕。
青少年的观察学习能力极强,容易从家长的言行,学校的师生关系、学校态度,和社会风俗中习得相关观念,形成自己的价值观。青少年可以练习自己的独立辩证思维,用更加理性、客观的态度看待问题。
4. 关于青少年三观的培养,教师可以做什么?
师者,传道授业解惑者也。教师对学生三观的培养尤为重要。但当前的“应试”教育导致学校和教师一味追求升学率,青少年的业负担沉重,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时间,个性发展受到限制,缺乏自我探索的机会。教师可以在学科教学中融入青少年德育培养,如在课堂中分享假期旅行的见闻,让学生感受国内山河的美好;或者,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,选择教师职业的历程,助力学生自我反思。如此,青少年可以在学校集中找到归属感,也就是“一体感”或“连带感”,从而完善自己的价值观。
5. 培养孩子的三观,家长可以怎么做?
父母是儿童早期认同的对象,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大。如果父母的价值观、人生观、生活态度是错误或混乱的,势必会影响到孩子。
如果父母期望过高,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压力,使孩子感觉“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成为他们所期望的那样的人”,这在客观上剥夺了青年在确立自我同一性过程中的“试行错误”。如果父母给予不当的期望,如强迫孩子学钢琴,学绘画,而孩子感到“我不愿意,我不想,这样很痛苦”,以至对未来失掉梦想,或不再期待未来。
在青少年三观的培养中,父母应用鼓励代替惩罚与批评,把握孩子的特点,加以积极的引导,帮助孩子健康成长。这里给大家分享美国优秀教师给中国家长的十条建议。
一、尽量表扬孩子。孩子具有一定的自信心,才会肯夫学习。要使孩子每天都感觉到他在学习上取得了一定进步,哪怕是改正一个缺点。
二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内容和实际进步程度。家长要多询问孩子最近学习了什么,掌握得如何等。
三、经常给孩子制订几个容易达到的小目标。这样可以使孩子感觉到能够做到,孩子有自信心,从而有利于孩子发挥出潜能。
四、刺激孩子的学习欲望。要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机会让孩子练习。
五、帮助孩子树立责任心。让孩子学会洗碗、洗手帕,整理自己的床铺、用具,尽到自己的那份责任。
六、在孩子面前做表率。
七、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,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教师。
八、定下家庭学习规矩,并且自始至终执行,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,作息习惯。
九、引导孩子善于提出问题。要培养孩子多问为什么。
十、要使孩子重视上学,尽量避免孩子缺课的情况发生。
或许,此教授只是为了应对PPT无法打开的临时情况而做的即兴发挥,或许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,但大肆宣扬“金钱至上论”“杂交论”,对青春期学生价值观是一种误导,更是一种迫害。同时,很多家长可能会羡慕“别人家孩子”的勇敢和正能量。希望家长、教师和青少年们共同行动起来,把握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关键期,引导青少年将主流价值观、个人价值观整合起来,将实现自我和为国家做贡献结合起来。